一、保证原始照片的输入质量
AI 修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原始素材的基础信息,输入质量越高,AI 可学习的细节越多,输出越清晰。
高清扫描原始照片:
用扫描仪(而非手机拍照)处理老照片,分辨率设置为300 - 600 dpi(dpi 越高,像素信息越丰富),避免压缩格式(如 JPG 默认压缩),优先保存为 TIFF 或 PNG 格式(无损压缩)。
例:一张 200dpi 扫描的老照片,AI 修复后可能仍模糊;而 600dpi 扫描件能保留更多纹理(如衣服布料、发丝),为 AI 提供足够修复依据。
减少原始素材二次损伤:
扫描前用软毛刷清理照片表面灰尘,避免折叠、污渍遮挡关键区域(如人脸),若照片有撕裂,先手动对齐边缘再扫描,减少 AI 识别缺失内容的难度。
二、选择适合 “高清化” 的 AI 工具
不同 AI 工具的算法侧重不同,部分工具擅长修复破损,部分则专精于提升清晰度,需针对性选择:
优先选 “超分辨率 + 细节增强” 双功能工具:
Remini:强项是人脸高清化,通过深度学习还原五官细节(如皱纹、眼神),避免修复后人脸像 “蜡像” 般模糊。
Let’s Enhance:主打 “智能锐化”,能识别照片中的模糊边缘(如老照片的文字、物体轮廓),增强对比度同时保留自然质感。
Topaz Gigapixel AI:专业级超分辨率工具,放大照片时通过 AI 预测缺失像素,适合修复低分辨率老照片(如老胶卷扫描件),避免放大后出现马赛克。
避免过度依赖 “一键修复” 工具:
入门级工具(如部分小程序)为追求速度,可能牺牲细节(如自动磨皮过度导致人脸模糊),复杂修复建议用专业软件分步骤处理(先去痕,再高清化)。
三、控制 AI 修复参数,避免过度处理
AI 修复并非 “强度越高越好”,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细节失真或模糊:
调整 “降噪” 和 “锐化” 参数:
老照片常因年代久远有噪点(颗粒感),AI 降噪过度会抹除细节(如皮肤纹理),建议降噪强度设为50% - 70%;锐化参数过高会产生边缘白边,保持在 “自然清晰” 即可(如 Topaz 中选 “Balanced” 模式)。
分区域修复,避免全局模糊:
用支持局部处理的工具(如 PS 的 AI 插件 “Neural Filters”),对人脸、文字等关键区域单独增强,背景区域适当降低修复强度,防止因算法 “平均处理” 导致重点区域模糊。
四、人工微调修正 AI 的 “失误”
AI 修复可能出现 “脑补错误”(如把皱纹修复成模糊色块),需手动修正:
用专业软件细化细节:
修复后导入 PS,用 “画笔工具” 手动补充模糊的局部(如眼睛瞳孔、眉毛线条),用 “锐化工具” 加强边缘(如衣领、相框轮廓);若色彩模糊,调整 “色阶”“曲线” 增强对比度,让细节更突出。
对比原图,避免过度 “创作”:
AI 可能为了 “清晰” 而虚构细节(如老照片中不存在的装饰),修复后需对比原图,删除 AI 错误添加的内容,保证真实性的同时提升清晰度。
总结
避免 AI 修复后模糊的核心是:高质量输入 + 适配工具 + 适度参数 + 人工校准。对于珍贵老照片,建议先用 AI 快速修复基础问题,再花 10 - 20 分钟手动微调,既能利用 AI 效率,又能保证细节清晰自然。
